2020年10月15日下午及16日上午,应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诚挚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刘权兴教授与南京大学徐驰教授、徐志伟副教授一行在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科技楼A510分别作了主题学术报告。实验室副主任杜灵通主持此次会议,钟艳霞主任及研究生等40余人次参会。
刘权兴,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2015年中组部第十二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目前,担任理论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荷兰盐沼湿地模型国际咨询组成员。主要从事海洋微型藻类细胞运动与流体弱相互作用的生态动力学和集群行为实验及其空间自组织理论研究。近年来以理论生态模型为主,综合应用种群生态学、数学模型、统计物理学等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空间自组织机理及其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了系列研究,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通讯》、《生命物理学评论》、《英国皇家协会会刊B》等国际著名期刊,被国际同行引用1000余次。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院Simon Levin院士,Sharon Glotzer院士,Nigel Goldenfeld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科学院Michael Cates院士等国际著名学者高度评价和引用。
报告以“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pattern formation in ecology: from individual to ecosystems”为主题,内容包含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与生态景观的对应关系,以数学模型的角度对生态阐述新的理解。参会师生对该理念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徐驰,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得南京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在PNAS、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B、American Naturalist等主流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European Journal of Ecology、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Cities编委。
报告以“温室,悬崖与水晶球——关于人类命运的未来”为主题,内容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部分,从人类起源为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现在多稳态的生态系统现状,乃至未来人类生态学的研究与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交流。
徐志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然地理学系党支部副书记、副系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荷兰自由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问学习。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在Science子刊、Nature Index刊物以及地理学报等国内外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引用近1000次。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美国地质学会旅行资助等奖励。
报告以“风沙环境变化研究的理论和新认识--以毛乌素沙地为例”为主题,内容包括在不同时间跨度及构造尺度上阐明对毛乌素沙地风沙环境变化的理论与新认识。参会师生在时空尺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多稳态生态系统统筹方面与两位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会议结束后,杜灵通副主任带领大家参观了实验室建设,各位教授对于实验室的发展及建设给予期望及赞赏。